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孫科 段偉朵 本報記者 劉曉陽
鏡頭回放
2019年9月17日,習近平總書記乘車前往光山縣西南部的文殊鄉(xiāng)東岳村。總書記來到東岳村文化接待中心,了解光山縣脫貧工作和中辦在光山縣扶貧工作情況。
光山花鼓戲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,兩名花鼓戲演員給總書記現場表演了一段新編花鼓戲,贏得熱烈掌聲。
今年53歲的光山花鼓戲演員張秀芳,正在過著小時候夢想的日子:“我現在每天都能和家人一起唱花鼓戲,越唱越有勁。”
在光山縣見到張秀芳時,她與丈夫剛演出完畢,倆人妝還未卸下,一臉的興奮:“我們去市里比賽了,得了個第一名!”
烏黑的大辮子,靈動的雙眸,還有止不住的笑意,看得出來,只要說到光山花鼓戲,張秀芳打心眼兒里喜歡。
“2019年9月17日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天,沒想到自己還能唱給總書記聽。”對于張秀芳來說,幾十年的花鼓戲生涯,有了最珍貴的記憶片段。
再把時間回溯到36年前,17歲的張秀芳,正在經歷的是她成年前最重要的選擇。
曾幾何時,張秀芳的家鄉(xiāng)傳出這么一句方言:“好女不玩燈。”大意就是好女子不唱戲。但張秀芳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,想當演員。某天,有花鼓戲班的演員去他們村表演,張秀芳很快成了花鼓戲的“鐵桿粉絲”。
1987年,在親戚朋友都反對的情況下,倔強的張秀芳堅持拜師學藝,成了花鼓戲演員。
初入“職場”,張秀芳的日子并不好過,“剛開始,我唱一場戲,工資是3毛錢,后來漲到了1塊錢。不過,即便收入不高,我也從沒有想過放棄。”
1992年的正月十五,張秀芳跟隨師父來到光山縣南向店鄉(xiāng)金莊村演出。演出的第一天,她就收獲了一位“迷弟”——比她小五六歲的方應亮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加上雙方都喜歡花鼓戲,1995年,兩人走到了一起。
結婚后,為了方便照看孩子,方應亮放棄了自己的生意,向張秀芳拜師,一起登臺演出。“我們既是家人,又是師徒,做起搭檔來,很快就適應了。”
唱戲貴在堅持。張秀芳夫婦的花鼓戲越唱越好,他們于2000年成立了劇團,共同攜手走在傳承花鼓戲的道路上。
“這幾年,我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,也更加堅定了當初的選擇。”張秀芳常常告訴自己,一定要唱好光山花鼓戲,讓它一代代傳承下去。
隨著花鼓戲名氣越來越大,更多的人希望加入進來,張秀芳的劇團也從2019年的7人,發(fā)展到了現在的15人,不少學員還是“90后”的年輕人。
特別是張秀芳的兩個女兒,由于從小聽著父母唱戲長大,她們都對花鼓戲很感興趣。
“小女兒一直跟著我演出,現在已是我們劇團里的‘實力擔當’。大女兒在信陽市的一個幼兒園當教師,周末也常常跟著我們一起演出。”說話間,張秀芳還從手機里翻出一段視頻播放,一群四五歲的小朋友正在舞臺上表演花鼓戲。
張秀芳說:“這段時間,幼兒園有個比賽,我女兒就把傳統(tǒng)花鼓戲《打六扇》重新編排,讓小朋友們演出。你看,這些小朋友站姿多有范兒,我們花鼓戲有了小小傳承人啦!”
傳承人,意味著肩負重要使命。2014年,光山花鼓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
光山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彭錦玲介紹,以前,光山花鼓戲主要以民間傳承為主,處于“散兵游勇”的狀態(tài),沒有專業(yè)的團隊,很多演員沒有戲曲專業(yè)表演基本功。現在,縣里成立了花鼓戲傳承中心,演員已經超過20人,“我們創(chuàng)新體制機制,采取政府購買崗位的方式,招聘了一些年輕演員學戲,還招來了有專業(yè)基本功的老演員教戲。”
傳承中心對一些傳統(tǒng)劇目進行了提升、改編,升級了戲服、舞臺,增強了表演陣容,經過這兩年的發(fā)展,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。
堅守民間的張秀芳,不但根據鄉(xiāng)村振興、脫貧攻堅等身邊故事,新編了許多花鼓戲劇本,還在年輕徒弟們的影響下,開啟了網絡直播,把戲臺“搬上”手機。
光山花鼓戲,這一延續(xù)了200多年的戲種,正在傳承中不斷煥發(fā)出新的生機,也正在張秀芳的口中越唱越有滋味。